光明日报记者 姚亚奇 王倩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走进江西省瑞昌市岷山乡平安楼,工作人员正通过监控摄像系统密切关注着全乡重点区域、重要路口、关键点位的安全防范情况。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以来,平安楼里新配备的监控摄像、应急广播、云视频等科技设备,让全乡居民在应对自然灾害风险时有了安全保护网。
江西历来是全国遭受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省份,平均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100亿元。在历时3年多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中,江西获取全省灾害风险要素数据2000多万条,基本摸清了全省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
摸清底数、查明重点地区抗灾能力后,普查数据如何应用?如何推动风险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变?近日,记者走进江西展开采访调研。
保障经济社会发展
去年3月中旬,正值春耕期,江西经历连续四天的低温阴雨过程。许多农户通过“江西微农”微信公众号等直通式气象服务平台收到了来自江西省气象局的气象服务信息。结合普查成果,一系列农用天气预警预报产品“面世”,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精准的气象服务。
气象灾害对粮食安全影响重大。江西省气象局应急与减灾处处长杜筱玲告诉记者,气象工作人员利用暴雨、低温、高温等历史特征值统计和致灾危险性评估等普查成果,加强粮食生产和气候适宜性、气象灾害等气象因素研究,保障了粮食安全。
扫描二维码了解更多内容
截至目前,江西省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共收集全省11个设区市110个县(区)暴雨、干旱、台风等9个灾种257种调查数据266133条。除了保障粮食安全,普查成果还应用在开展强降水省级6小时风险预警、市级3小时风险通报、县级1小时风险叫应服务,围绕交通、电力、能源三个行业研发本地特色气象灾害风险预估产品等方面。
江西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詹丰兴表示,普查成果多元化应用,为政府有效开展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切实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权威的气象灾害风险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
森林火灾也是江西主要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之一。江西的森林覆盖率为63.35%,位居全国第二,是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然而,据统计,1990—2022年,江西省共发生森林火灾8700余起,受灾面积近5万公顷,造成经济损失20多亿元。
普查后,森林火灾防范如何有效开展?江西省林业局第一次森林火灾风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江西省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宾告诉记者,基于普查数据研发的全省森林火险等级算法模型,可预测全省未来一周的森林火险等级。在巡林护林中,加密对高火险区域巡护频次,最大限度降低了森林火灾发生概率,提高了护林巡护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数据显示,2022年,通过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及时组织受威胁群众转移避让等防灾措施,江西省共实现25次成功避让,位居全国第二,避免可能伤亡人员155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56万元,有效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助力防汛工程建设
从长江瑞昌段梁公堤4号亭望去,长江上运输货物的船只川流如梭,堤坝内不远处是密集的厂房和居民区。梁公堤是瑞昌市19.5千米长江岸线的防洪基础设施之一,保护着九江市、瑞昌市、柴桑区83.84万人的安全。
“近年来,通过修堤筑坝和除险加固,防洪堤坝管护水平和挡潮治涝能力进一步强化。”瑞昌市码头镇人民政府镇长袁志锋告诉记者,根据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评估、人口分布数据以及规范要求,码头镇对重点堤段、历史发现过险情隐患的堤段以及重点部位穿堤建筑物风险隐患进行分析排查,细化完善防汛综合风险图。
对江新洲大堤除险加固,提高抗御洪水能力;升级改造电排站,单日降雨量在100毫米时,确保雨水24小时全部排出;建立数字化系统和四级防汛体系,实时监测降雨量、水位变化、防汛物资储备等情况,科学精准为各项灾情研判提供帮助……近一段时间以来,江西省九江市江洲镇也开展了一系列防汛工程建设。
江洲镇位于赣、鄂、皖三省交界的长江中心,被江水环抱。风险普查发现,这座长江第三大岛周围均为沙质土坝,极易发生堤岸塌、泡泉、管涌和内涝等自然灾害。
“作为洪涝灾害多发地,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关系到江洲全镇3.2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排查,我们发现了问题,排除了隐患,为江洲镇百姓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坚强的保障。”江洲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汪子峰说。
筑牢防灾减灾人民防线
在瑞昌市桂林街道瑞民社区,地震纪念广场纪念塔前,一场防灾减灾救灾科普宣传活动吸引了不少社区居民参加。2005年以来,瑞昌市发生了4次有感地震,其中2005年的地震达到5.7级,瑞民社区就是灾后重建的安置点。
2020年,社区居民积极参与了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活动。普查为瑞民社区带来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建立了脆弱人群信息库、制定了帮扶措施、落实了帮扶责任人;安装了应急喇叭、气象预报显示屏,设置了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栏;每年开展防灾减灾救灾科普知识宣传、应急逃生、急救、消防演练。
江西省普查办常务副主任、江西应急管理厅二级巡视员陈勇介绍,一系列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增强了社会各界对普查的知晓度、认同感和参与度,也进一步增强了社会公众的灾害风险防范意识,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得以筑牢。
《光明日报》( 2023年04月07日 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