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浙江省应急与安全科学技术学会专家组一行6人驱车来到位于绍兴嵊州山区的浙江省交通集团下属交通资源集团嵊兴矿业。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从空中俯瞰,“嵊兴矿业”坐落于青葱翠绿的山峦之间,浅褐色的露天开采区与全封闭厂区形成鲜明对照,10余台大型运输车穿梭于两个功能区之间,把开采的矿石投入碎料加工车间。专家组走近加工车间,虽然耳边不时传来碎石的砂砂声,但几乎闻不到粉尘味。

“若不是亲眼所见,我简直不敢相信,这个矿山竟然少有扬尘,也几乎没有噪声。”浙江省应急与安全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少华说。

董事长周权解释说,“嵊兴矿业”是浙江省交通集团下属企业,不久前已通过浙江省智能化绿色矿山建设试点单位验收。在数字化和智能化加持下,“嵊兴矿业”的生产管理效益和政府部门监管效率都得到空前提升。

杨少华说,长期以来,矿山工人工作环境差,长期接触石料粉尘很容易患上尘肺病等职业病,危害身体健康。然而,专家组在“嵊兴矿业”中控室看到,偌大一个矿区几乎看不到工人的身影,碎料车间彻底实行无人化管理。整个矿区周边设置了电子围栏,确保附近群众安全。

“安全生产是企业的生命线、高压线和底线。”周权说。

“嵊兴矿业”自主研发了一套数智化安全管理系统,把“网格化管理”与“安全管控双重预防机制”相结合,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安全生产深度融合。

据周权介绍,整个矿区划分为8个区域,配备了18个网格员,实行“三级网格员”管理机制,过去是“人管”现在是“人管”“技管”双管齐下,从“事后监管”向事前、事中全过程监管转变。

杨统帅是安全环保部网格管理员。每天一上班,他首先来到生产车间,用手机扫码进入“安全管理信息化平台”,对即将开机作业的设备逐一检查,发现隐患立刻填表上传。然后,二级网格员和一级网格员及时予以处置,实现全流程闭环管理,隐患不排除绝对不生产。

“小到一颗螺丝钉,大到各种油桶、废弃物的处置,我们都要巡查到位,及时发现处置。”杨统帅说。

据了解,“嵊兴矿业”矿区生产线全部采用国内一流砂石骨料机械设备和四段破碎先进工艺。每年开采优质玄武岩石料100万吨以上,为高速公路建设及养护提供充足、优质的砂石骨料,目前正在全力服务杭州亚运会配套设施建设。

安全环保部负责人王桂军告诉记者,每一顶安全帽、每一辆卡车上都安装了高精度GPS+北斗定位,人员异常滞留、工作区域越界等问题可实现自动报警。

“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工人可按下安全帽的SOS紧急按钮,预警信息立刻传给管理人员,及时处置或救援。”王桂军说。

据了解,2022年9月,浙江省自然资源厅、省科技厅、省应急管理厅等六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矿山数字化建设的通知》,其中,智能化绿色矿山建设“164”体系属于“规定动作”,即构建1个三维地质孪生模型,建设越界开采预警、智能卡车调度、全方位视频监控、粉尘实时监测、人员车辆实时定位和自动化智能配矿等6套系统,建成数据集成、决策服务、智能管控和场景应用等4大平台。

中国计量大学质量与安全工程学院教授杨其华表示,施工状况实施监测、采集数据集成分析、运行设备智能管控,可为实现矿产资源精准化、可视化、动态化管理创造有利条件。

董事长周权表示,“嵊兴矿业”作为一家国有企业,时刻绷紧安全工作思想之弦,压实安全责任,严守安全底线。最新统计显示,企业已安全运营1527天,没有发生一起生产事故。矿山开采综合效率提升了8%至10%,资源综合利用率达100%。

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夏学民表示,在数字化改革浪潮中,浙江的政府与企业通力合作,以预防保护劳动者职业健康与生命安全为至高准则,深度应用数字智慧科技,并联实施“单一目标靶向治疗”和“多目标集束管控”,把安全生产、产品质量、节能降耗、生态保护和社会稳定等放在“一张清单”上“一个篮子”里,率先探索实践企业社会责任“大综合一体化”改革,显然浙江又冲在了全国改革的前线。(图片:余斌 尹洁银)

(中国日报浙江记者站 马振寰)